韦姓
韦(Wéi )姓的发源地当是今河南境内滑县的豕韦古国。有多种来源。韦氏属三皇五帝之首包羲风姓后裔,《帝系谱》《元和姓纂》载:包羲太昊伏羲氏娶少典为妃,子黄帝子孙彭祖孙元哲嫡系。《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韦氏出自风姓彭祖之后。
韦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50姓“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姓氏源流
源于包羲伏羲氏后裔姬姓大彭氏,出自颛顼帝曾孙吴回之子陆终的儿子篯铿(彭祖)之后。
《竹书纪年》:“伯靡(彭祖曾孙)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乙巳年)”少康复国,封伯靡(彭祖曾孙)之子元哲于豨韦(今河南省滑县)立国,因善于养猪,并用猪皮制作大鼓,被称为豕韦国。《国语·郑语》记载“大彭、豕韦为商所灭矣”。
《竹书纪年》:“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五十年,征豕韦,克之。”至商武丁四十三年打败大彭氏灭其国,武丁五十年灭豕韦氏,子孙四散逃难;其后,豕韦国子孙以国名为氏,称韦氏。汉丞相韦贤诗曰:“肃肃我祖,国自豕韦,黼衣朱绂,四牡龙旂。”
《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只载这支说明韦氏在唐之前源流少,在唐代,多为其后。
韦氏族人大多尊奉元哲为得姓始祖。
郡望堂号
京兆郡: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将右内史东部改为京兆尹,三国曹魏文帝黄初元年(220)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此支韦氏为汉丞相韦贤少子韦玄成之后。
堂号
一经堂:《三字经》:“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故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此韦氏"一经堂"堂号由来。
淮阴堂:韩信后裔。淮阴侯故有淮阴堂。
扶阳堂:源出西汉时的韦贤是邹鲁的大儒,本始初年官至宰相,封扶阳侯,其后代是为以此“扶阳”作堂号。
京兆堂:汉元帝任命韦玄成为少傅,又升任为太子太傅,直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封侯。韦玄成举家迁居京兆杜陵,子孙繁衍繁盛。三国以后,韦氏发展成为京兆地区名门望族;唐代,一门十六相,成为仅次于李唐宗室的豪族门第,以望立堂,故韦姓京兆堂为所有堂号之最。
五云堂:江淮之间,今安徽省肥西县三河镇周边,以五云为其堂号。
盖文堂:主要分布于贵州安顺和黔南一代,以盖文堂为其堂号。
忠爱堂:主要分布于安徽六安地区、合肥一带,以忠爱堂为其堂号。
姓氏名人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生平成就
韦应物是京兆万年人。韦氏家族主支自西汉时已迁入关中,定居京兆,自汉至唐,代有人物,衣冠鼎盛,为关中望姓之首。不但贵宦辈出,文学方面亦人才迭见。中唐前期的韦应物,则可以说是韦氏家族中作为诗人成就最大的一位。
从肃宗广德二年 (764年)起到德宗贞元七年 (791年),将近三十年间,韦应物大部分时间在作地方官吏,其中也有短期在长安故园闲居,或在长安任官。在地方官任上,韦应物勤于吏职,简政爱民,并时时反躬自责,为自己没有尽到贡任而空费俸禄自愧。
韦诗以五古成就最高,风格冲淡闲远,语言简洁朴素,有“五言长城”之称。但亦有秾丽秀逸的一面。其五古以学陶渊明为主,但在山水写景等方面,受谢灵运、谢朓的影响。
藏书故实
出身世族,自天宝十年(751)至天宝末年,入宫为三卫郎。安史之乱后,玄宗奔蜀,他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大历十三年(778)任鄂县令,历任洛阳丞、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世称“韦左司”、“韦苏州”。
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胜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评价其:“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以王、孟、韦、柳并称。一生好书,其藏书之事迹,史不多载,今据其《燕居即事》一诗中称“燕居日已永,夏木纷成结。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可见其藏书颇具规模,且攻读之勤。
韦睿
韦睿 (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西汉丞相韦贤之后。
韦睿仁民爱物,“士卒营幕未立,终不肯舍。井灶未成,亦不先食”,一生廉洁,家无余财。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称:“梁之将帅,韦睿一人而已。”明人杨慎亦称其为“六朝人才”之冠。
钟离显才
天监五年(506年),北魏中山王元英进攻北徐州,把北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困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魏军号称百万,驻扎迤逦四十多座城池。萧衍派征北将军曹景宗督军二十万抗击。曹景宗驻军先屯驻道人洲(今安徽凤阳东北淮河中),却不听萧衍之名,为争功而擅自出击,死伤颇多。萧衍即刻下诏,让韦睿入朝觐见,赐他龙环御刀,说:“诸将有不听命令的就斩了他。”
韦睿在景宗营前二十里处,连夜挖掘长壕,扎上鹿角,把河洲截断形成城防,快天亮时营寨就筑起了。次日清晨,元英亲自率兵来战,韦睿坐白木小车,手执白角如意指挥军队,一日接战几次,元英颇为畏惧其顽强。
魏人先前在邵阳洲两岸造了两座桥,树立围栅数百步,截断淮河通道。韦睿打造大舰,命梁郡太守冯道根、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为水军。碰上淮水暴涨,韦睿立刻派他们出战,一时战舰齐发,全都逼近魏军营垒。梁军又用小船载草,灌上火油,放船来烧魏军桥梁。风急火猛,敢死之士拔除木栅,砍断桥梁,水流又急,转眼之间,桥栅全被破坏。道根等人都亲身搏斗厮杀,军士们奋勇作战,喊声震天动地,无人不是以一当百。魏军大败,元英脱身逃走。韦睿因功晋爵为侯。
作风优良
韦睿常有稀世的风度,待人以仁爱恩惠为本,到哪儿任职必定有政绩。
带兵仁爱,士兵的营帐没搭好,他就不去睡觉,井灶没有挖成,他也不肯自己先吃饭。穿戴像个儒生,即使是临阵交锋,也经常穿宽松的官服乘车而行,手执竹如意来指挥进退。
《南史》称其“与裴邃俱为梁世名将,余人莫及”。
图文:宣传部
QQ公众号:1280872794
微信公众号:hgsfxywxy
微博:黄师文学院学生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