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
流
胡姓主要有三个源流。一是出自妫姓,始祖为胡公满。《元和姓纂》载,胡氏为虞舜的后裔,其始祖是被周武王封为陈地(今河南淮阳)的胡公满。
另外两支源于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胡氏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胡氏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先迁到安徽,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家
训
敬如宾,共勉励。理家事,齐努力。讲道德,有仁义。学本事,通古今。勤而学,壮而行。上报国,下泽民。父创业,多艰辛。子承业,勿奢侈。
名
人
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
胡大海(?—1362),字通甫,泗州虹县(今安徽泗县)人。明朝开国功臣,长身铁面,智力过人,后被部将蒋英以铁锤打死。朱元璋取杭州之后,杀死蒋英,血祭胡大海,并作文以祭。明朝建立后,特赠光禄大夫,追封越国公,谥武庄。
胡汉民(1879—1936),幼名胡衍鹳,后改名胡衍鸿,字展堂,晚号不匮室主,汉民为笔名。祖籍江西吉安,出生于广东番禺。资产阶级革命家,国民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国民党前期右派代表人物之一。
胡适(1891—1962),原名嗣穈,字适之,徽州绩溪人(今属安徽)。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著有《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胡耀邦(1915—1989),字国光,湖南浏阳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是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和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具体执行者。
20世纪30年代初,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授。由于讲课时常常对白话文大加称赞,一些喜欢文言文的学生大为不满。
有一次,一位姓魏的学生打断了胡适的话,站了起来问:“胡先生,难道说白话文就毫无缺点吗?”胡适微笑着回答说:“没有。”那位学生仍旧不依不饶地说:“肯定有!白话文废话大多,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这时,胡适的目光顿时亮了,和气地解释:“也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请我去政府部门工作,我决定不去,就回电拒绝了。复电是用白话写的,看来也很省字。请同学们根据我这个意思,用文言文写一个回电,看看究竟是白话文省字,还是文言文省字?”胡教授刚说完,同学们开始思考起来。
十五分钟过去,胡适让同学举手报告用字的数目,然后挑了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电报稿,电文是这样写的:“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写得确实不错,仅用了十二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胡适又解释说:“干不了”就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谢谢”既对朋友的介绍表示感谢,又有拒绝的意思。所以,废话多不多,并不在于是文言文还是白话文,只要注意选用字词,白话文也可以比文言文更省字。
胡适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