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教师,南京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校长。曾独立主持江苏省重点自筹课题《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汉字教学模式与价值研究》并于2018年结题。
每个汉字都有一个文化故事,江苏南京市致远外国语小学分校仇玉玲校长之前为我们带来的有关十二生肖、五行、季节、方位、数字、六艺以及中国古代纪年历法的汉字文化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好评和喜爱。
现在,仇校长又为大家带来了新的系列汉字文化故事——百家姓。今天是“韦”的故事,快跟报报一起来看看吧!
“韦”的繁体字写作“韋”,从字形来看,中间的“口”(wéi)表示城邑,上下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行走的足印。由此可知,“韦”一是“违”的本字,表示相背、违背的意思。二是“包围”的意思。金文中,有的“韦”四周是两“止”即两个足印,有的是四“止”,还有写作三个“止”的。有趣的是,古人以脚印在城邑的四周“行”走,便有了巡逻、守卫的意思。根据这个意思,古人在“韦”的两侧加上了“行”,又创造了“衞”(卫的繁体字)。因此,《汉语大字典》认为,“韦、围、卫”其实本是一个字,后来人们为了更精准的表达各自的意思,才细分出“韦、违、卫、围”四个字来,且各自有了自己的意思。
(图片源自品诗文网)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韦”还指一种可以用来捆绑东西的熟牛皮。成语“韦编三绝”说的是晚年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用来编书简的牛皮绳多次断掉。类似于今天常说的“读书破万卷”之意。这里的“韦”指的就是串联竹简的熟牛皮绳。这个成语后来便常用来形容刻苦读书,勤奋治学的人。
韦姓主要源自彭姓。五帝之一颛顼的玄孙篯铿建立大彭国称为彭祖。他的曾孙伯靡生下一子名叫元哲,元哲因为助力夏朝国君少康复国,被封于豕韦之地(现在河南滑县一带),建立了豕韦国,于是这一支族人便以豕韦为姓,这个姓氏听来有些奇怪,于是族人们便将姓氏简化为韦,称为韦氏。这一支后来成为韦氏的正宗。他们将元哲尊为韦姓的得姓始祖。
韦姓中有一分支源自韩姓,据说是韩信的后裔。相传韩信被吕后所杀,他的族人遭到灭门之灾。韩信有一位幼子被萧何保护了下来,送到了南越王那儿避难才得以保全性命。为了逃避吕后迫害,韩信幼子便将“韩”去了一半,改姓为“韦”,这一支才得以传承延续。
当然也有一些韦姓源自少数民族汉化之后的改姓。
有一首诗,让人百读不厌。“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名为《滁州西涧》的唐诗,如同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诗句中暗含的那份闲适、淡雅,让人读来不免心生向往。以至于很多年后,还经常有人去滁州探寻西涧之所在。这首耳熟能详的诗句,正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韦应物的名作。
(图片源自诗词网)
“滁州西涧今何在?诗传当年韦苏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因此被称为“韦苏州”。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诗风淡雅,精致天成,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并称为“王孟韦柳”。年轻时的白居易将韦应物视为偶像,苏东坡更是直言“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表达自己对韦应物的推崇与景仰。
出身名门望族的韦应物,出仕为官的起点很高。年仅15岁的他便成为唐玄宗的贴身侍卫官。若不是安史之乱,韦应物也许只是个养尊处优、横行乡里的纨绔子弟,也就是今天所见的问题少年。安史之乱,唐玄宗带着大臣们逃离长安,可是皇帝并没有带上韦应物。他一下子失去了官职和依靠。面对残酷的世事,年不过二十的少年韦应物一度无所适从。要想突破绝境,只能自食其力。年轻的韦应物开启了逆袭之路。他刻苦求学,勤奋苦读,一场变故,让他脱胎换骨,重新做人。凭借自己的才学,两年之后,长安收复,韦应物从县尉做起,辗转于各地为官。成为地方父母官之后,韦应物更是清正廉洁,恪尽职守,爱民如子。他的后半生,不仅成为百姓称道的清官好官,还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文。他写山水“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他写友人“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更是以最朴素的话语诉说最深厚的情感。
韦应物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出身豪门,从狂放不羁的京城恶少,到盛世倾覆后的浪子回头。人都中年,他勤读苦学,为官清廉,爱民如子。老年韦应物一贫如洗,客死他乡,却为后世留下名传千古的山水诗。他的一瓢酒,不仅抚慰自己和友人,更给了千年之后的我们直面困难的勇气与希望。
(书法视频由解生华老师提供,特此鸣谢!)
END